足协“书法家”王小平获刑,签名“扩员”能否杜绝下一个王小平?

作者:小小主编发布时间:2025-07-30 14:08:36阅读次数:0

2025年7月30日,湖北省松滋市人民法院的一纸宣判,让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委员会原主任王小平的名字再次成为焦点。他因受贿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六个月,并处罚金人民币七十万元 ,其受贿所得财物及孳息依法予以追缴,上缴国库。曾经在中国足坛罚单上频繁留下颇具个性“王体”签名的他,就此谢幕,而他的“王体”签名也彻底成为历史。

图片

王小平在球迷群体中有着极高的“知名度”,被戏称为足坛“书法家”、中国足坛“最忙的人”。这源于他在足协纪律委员会处罚决定上的签名。在他任职期间,足协罚单数量繁多,2017年更是达到“巅峰”,全年开出152张罚单,罚款总额超过350万元,其中中超联赛开出87张罚单 。这些罚单涉及球员停赛、俱乐部扣分等关键裁决,而这些裁决直接影响着球队的联赛竞争力。然而,检方指控他在2015年至2019年间,利用职务便利,为广州恒大、武汉卓尔等7家俱乐部提供“特殊关照”,收受现金贿赂共计645万元 。

图片

王小平落马后,中国足协罚单签名出现了“扩员”现象。在他被调查后,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副主任徐家力出现在罚单签名处。2023年4月28日,中超新赛季的第一批罚单上,徐家力的签名取代了王小平 。此外,在中足联成立后,一个叫周明的官员的罚单签字频繁进入人们的视野。这种签名“扩员”,从表面上看,是为了填补王小平落马后的空缺,保证足协纪律处罚工作的正常运转,但从深层次看,也体现出中国足协试图通过分散权力,避免权力过度集中在一人手中而导致腐败滋生。

图片

图片

不过,罚单签名“扩员”能否成为杜绝出现下一个“王小平”的关键,还存在诸多疑问。一方面,虽然现在有多位官员参与罚单签名,但如果背后的权力运行机制和监督机制没有实质性改变,那么即便签名的人再多,也无法从根本上杜绝腐败。过去,足协纪律委员会的处罚依据是《中国足协纪律准则》,这并非国家法律,使得司法机关在界定权力寻租等违法违规行为时存在困难,也让权力寻租有了可乘之机 。另一方面,新参与签名的官员,同样面临着权力带来的诱惑,如果没有严格的监督和约束,难保不会重蹈王小平的覆辙。

图片

要想真正杜绝下一个“王小平”的出现,中国足协需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。在制度层面,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,让足协纪律处罚工作有更坚实的法律依据,减少自由裁量权带来的风险;在监督层面,不仅要有严格的内部监督机制,还要充分发挥媒体和球迷的外部监督作用,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;在人员管理层面,要提高足协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和法律意识,建立科学的选拔和考核机制。只有这样,才能营造一个健康、公平的足球发展环境,让中国足球真正走上正轨。

(图片均来自网络图库,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)

标签:
收藏
分享
发表评论
发布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