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苏超”,为什么?

作者:小小主编发布时间:2025-07-25 13:10:49阅读次数:0

本文字数|2627字

建议阅读时间|8分钟

“看苏超了吗?”

这个夏天,江苏人见面聊天的内容,三句离不开“苏超”。

这项以业余球员为主、以城市之名组队参加的赛事于5月初开赛,首轮不温不火,但没多久就因五花八门的玩梗在社交媒体出圈。随之而来的,是江苏各地体育、文旅、商务、宣传等部门不遗余力地参与和投入,助推“苏超”掀起一轮又一轮的欢乐热潮。据统计部门6月底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,95.2%的江苏居民都知晓“苏超”,其中非常了解的,占比近1/3。

所以,为什么是“苏超”?

图片

图片

独一无二

就赛事组织形式来说,“苏超”几乎是独一无二的存在。

根据规定,“苏超”由十三个城市组建十三支球队参赛,参赛球员必须是所在城市的户籍人口、学籍人口,或者出示2025年1月以来的不间断社保缴纳证明。夸张一点说,在讲究血统的“苏超”里,每支球队都是毕尔巴鄂竞技。

翻开各队大名单,“苏超”球员的多元化显而易见。“苏超”有少数职业球员,每队可报名三位职业球员,判定标准是本年度在职业联赛一线队注册的球员,比如常州队的黄紫昌和镇江队的方昊,但这些高水平职业球员并不一定有时间回乡参赛。而剩下的业余球员,还可以分为好几类。

第919期《足球周刊》现货热销中

首先,退役的职业球员,比如南京队的杨笑天和渠成,这是很多江苏球迷都比较熟悉的名字;其次是本赛季没有报名参加职业联赛的现役职业球员,比如南通队的李贤成,他没有在中乙海门珂缔缘注册,却是标准的职业球员;三是没有职业经历,但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球员,比如南通队的大部分球员,他们都是珂缔缘俱乐部的梯队人才;四是足球爱好者,比如宿迁队的绳晟,他从未接受过专业训练,目前在苏州经营一家烧烤店。

这样的组建形式和球员结构,基本构成了“苏超”的草根特色、地域属性和城市认同,同时也保障了一定的观赏性。以广义业余联赛的标准看,这样的竞技水平算是“恰到好处”。

图片

在我们已知的足坛范畴内,这样的联赛形式几乎没有先例。想象一下,赖斯代表伦敦队出战,碰到了代表曼彻斯特队出战的福登,这听起来就有些滑稽。

只有一个算是例外,那就是欧足联地区杯,一个非常冷门的欧洲赛事。欧足联地区杯每两年举行一次,创办于1996年,由欧足联各个成员协会派出一支业余球队出战。至于球队的名字,都来自于所在城市或州(自治区),比如1999年的亚军西班牙马德里队,2019年的亚军德国巴伐利亚队,以及西班牙加利西亚队和葡萄牙里斯本队——这一点确实跟“苏超”颇为相像。

只是,欧足联地区杯的参赛球员皆为业余球员,竞技水平相对较低,但能够出战地区杯,对于球员来说是非常难得的体验——这也可能是他们通往职业赛场的方式和舞台之一。正如西班牙球员亚历杭德罗·雷伊所说,“并非每个人都有机会走上职业之路,这项赛事让我感觉自己像个职业球员,它提醒着我当初为何爱上这项运动。”

图片

爆火背后

5月10日,“苏超”揭幕战,镇江队对阵扬州队。江苏省省长许昆林出席了开幕式,副省长陈忠伟为比赛开球。要知道,这只是一场业余比赛。

行政力量的高规格推动,是“苏超”爆火的一个根本原因。无论是场地协调,赛事安保还是宣传造势,“苏超”可谓“一路绿灯”。赛季初,赛事爆火让各地始料未及,常州、南通等队在政府主导下均迅速完成了主场变更,球场的扩容也是雷厉风行。与此同时,江苏各市新闻客户端、官方社交媒体也连续将“苏超”放在了重要位置,持续滚动报道。

凭借着江苏的“玩梗体质”,“苏超”的热度彻底炸开。其实,包括“散装江苏”、“江苏十三太保”等热梗,早就在社交媒体上热传,“南哥”、“苏哥”、“十三妹”等名词的认知度也很高。各市之间的对抗颇有话题性,“场场都是德比”的噱头,引得一波又一波的流量聚焦。

图片

比如,苏锡常之间的“太湖德比”、扬州和泰州之间的“早茶德比”、淮安和连云港之间的“西游德比”,南京和苏州之间的“江苏超级德比”等等。不光是网友,“南京发布”微信公号还连续发布《人人都想争南哥》、《阿淮,睡了吗》等爆款文章,亲自下场玩梗,制造话题。

江苏所呈现出的这种均衡式对抗、差异化协同让人喜闻乐见,而主客场赛制的“苏超”恰恰提供了让这一特质落地的最佳载体。

更重要的是,搭建这个载体的可行性很高,江苏省域面积相对来说不算大,各市之间来往颇为便捷,绝大多数城市之间实现了2小时内高铁通达。江苏各市的财政收入也支撑得起办赛成本,无论苏南还是苏北,都有规模较大的奥体中心,基础设施完备。

促使“苏超”爆火的因素其实有很多,且缺一不可。这也是为什么,模仿“苏超”并实现出圈的难度着实不小。

图片

图片

借鉴与启发

“苏超”可以为中国足球带来什么启发?

首先是普及。95.2%知晓“苏超”的江苏居民,涵盖了社会的各类群体,其中非传统球迷群体占比近八成。超高的知晓度,加上相对低廉的票价,让“苏超”每一场比赛的抢票难度都是“地狱级”。6月29日苏州对阵扬州的比赛,两轮抢票人数高达144万人。

诚然,讨论“苏超”的竞技水平没有太多意义,那些牵连到中超和国足的“恶意拉踩”也不应该出现。真正需要注意到的是,很多原本从没踏进过球场、从没看过足球比赛的人开始看球了,原本不会产生太多体育消费的人也开始购买装备和周边了。官方媒体开始正经科普各地的足球发展历史,介绍了海门珂缔缘、南通二中、宿迁三棵树小学、河海大学等长期扎根校园足球的学校或机构。随着那些为青训付出努力的人开始被更多人看见和关注,孩子们利用课余时间踢球也不再是“犯错”。这些,一定是有意义的事情。

图片

其次是文化。足球文化中有个经典的口号——支持你的本地球队。虽然有些魔幻,但不得不承认,我们在职业联赛中很难落地的文化氛围,在“苏超”赛场实现了。

基于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,自带的地域属性和城市认同,“苏超”的热闹远不止于场上,也在场外,不止于线下,还在线上。

南通提出的“全域是主场”概念,和足坛的主流理念非常接近:每逢比赛日,不止于球场,整座城市都是主场。在南通队攻破宿迁队球门的时刻,不光是球场内沸腾了,遍布南通全域的192个观赛点也热闹了。这些观赛点既分布在商场,在滨江公园,也在距离大海边只有几公里的农村。那一刻,城市、球队和人民实现同频共振,这正是足球的真谛和本质。

一定程度上,“苏超”是对中国足球的一次“抄底”。在整体足球环境仍没有太大改观的情况下,球迷,尤其是所谓的非传统球迷,选择对没有江湖纷争、人情世故,只有刺刀见红、你追我赶的“苏超”报以希望——人们非常乐于见到球员们为自己所在城市的荣誉拼尽全力。几轮比赛下来,“苏超”确实没有“垃圾时间”,领先的一方无论领先多少都会进攻到底,落后的一方无论落后多少也永不放弃。

图片

其实,“苏超”何尝又不是外界与中国足球的一次“和解”。多年来,中国足球陷入了“输球、骂街”的死循环,球迷和非球迷之间也存在一些鸿沟。

“苏超”的火热,让非球迷见到了足球颇具魅力的一面,见到了中国球员努力和拼搏的一面,有了支持的球员,也逐渐理解了球迷“中国足球这么差为什么还看球”的心态。“苏超”的火热,让球迷们感受到了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的魅力,见到了中国足球的一个突破方向,也为校园足球、社会足球被重视程度的提高感到欣慰。

“苏超”的持续火热,或许可以让管理者和决策层认识到,大众想要的、喜欢的足球是什么,足球之于一座城市来说是什么,以及足球在推动社会消费、促进文商体旅融合发展方面的巨大潜力。

在胜利终将到来之前,我们需要让热爱扎根,让希望蔓延。

图片

本文作者:袁杰

本文原载于第919期《足球周刊》

发行日期:2025.7.25

图片源自网络

2024-2025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

高中组男女足冠军限量特别版

《足球周刊》2025下半年订阅

第918期《足球周刊》现货热销中

图片

图片

标签:
收藏
分享
发表评论
发布
暂无评论